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

作者塔米姆·安萨利分类历史-世界史
推荐值85.2 %来源微信读书
笔记数量19评论数量 0
简介: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极端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本书叙事流畅,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第一部分 阿富汗的建国

第1章 国父

  • 艾哈迈德本人谦恭异常,他婉言表示,自己资历不够,难堪大任。托钵僧却把一顶麦草编成的王冠戴在了艾哈迈德的头上。那一刻,艾哈迈德仿佛焕发了领袖的神采。各部长老都立即拜服于他,他们觉得,这位谦谦后生的身上确有与众不同的英雄气概。 就这样,艾哈迈德得以称王。 对此故事,我们大可提出质疑。长老们臣服于一个小辈,显然不只因为后者的领袖魅力。那个时候的艾哈迈德本就实力雄厚,他有一支忠心耿耿的铁骑可供差遣,还掌握了波斯国王留下的大笔财富。不过,虚构的故事反映了普什图文化有趣的方面,这使艾哈迈德的晋升合法化。即使强如艾哈迈德,他也需要宗教老者的支持、部落领袖的选票。
  • 顾名思义,他和他的族人拥有一位名叫“萨多”(Sado)的男性祖先。萨多有何丰功伟绩,史册上未见记载。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年的他忙着开枝散叶,后世子孙才有生生不息的机会。
  • 正如普什图古谚所说:“我和我的兄弟联手对抗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联手对抗我的陌生人。当没有外人时,我对付我的兄弟。”
  • 普什图瓦里(Pushtoonwali)是普什图人遵守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要求普什图人慷慨待客,甚至在必要时牺牲财富和生产;提倡恩怨必报、血亲复仇,要誓死捍卫家中女性的纯洁;要求普什图人宽恕敌人等。

第2章 艾哈迈德·沙阿的帝国

  • 。诚如阿富汗的一则谚语所言:“院子里的一条好狗,比首都的好国王更有用。”

第3章 隔壁的法兰奇人

  • 莫卧儿帝国驻孟加拉省的总督纳瓦布(Nawab)下令逮捕了一批英国公民,并将他们关进一间小牢房。他们在狱中的容身之地实在逼仄难受,为此,欧洲媒体还发明了一个全新词汇——“加尔各答黑洞”(Black Holes of Calcutta)

第6章 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回归

  • 阿富汗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家族企业;与其说是穆罕默德扎伊家族统治着这个国家,不如说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的所有者。

第二部分 一个国家、两个世界

第10章 新的开始

  • 对于喀布尔的年轻人而言,他们的城市堪比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阿拔斯时代的巴格达、美第奇家族治下的佛罗伦萨及爵士时代的巴黎。至于塔尔齐,则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是点燃火焰的那根火柴

第12章 王法还是教法?

  • 新闻界都为索拉娅着迷。他们注意到,“索拉娅”听起来像sourire,法语中是“微笑”的意思。出

第三部分 喀布尔的规则

第14章 风暴之后

  • 自由派知识分子不仅在议会上发声,他们还办私人出版物,在上面自由发表言论。政府不由得警觉起来。要知道政府标榜的“言论自由”,可不意味着出言无忌,而是人们应该自由地、以他们想要的方式赞美王室。可是,在这些出版物中,王室看到了危险政党的前兆和令人担忧的政治野心。

第19章 改弦更张

  • 阿富汗农民并未认识到什么阶级利益,民族出身、部落关系与宗教信仰才是他们认同的起源。他们觉得,自己和地主并非阶级敌人,而是血脉相连的亲戚。即便抛开这层血缘关系不讲,穷人和富人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相互羁绊,几个世纪的家族史、人际交往和情感上的相互义务与纽带让他们联系在一起。有人说,“可汗”(khan)这个词起源于“桌布”(distar-khwan),就是指为别人安排宴会的人。[插图]
  • 情报机构几易其名,最终被称为“卡德”(KhAD)。时至今日,这个恐怖的名字仍让阿富汗人闻之头皮发麻、胆战心惊。

第五部分 乱象依旧

第28章 波恩计划

  • 战争好似一把筛子,无用的品质将被残酷洗刷。战场中的人往往没有同情心,也不会拥有什么骑士精神。唯有毫不顾忌地行使暴力、破坏社会秩序的人,才能在无序的社会中赢得先机。同时,家族的解体、亲人的离散,也让这些人挣脱了文化与道德的束缚。

第30章 源源不断的麻烦

  • 2002—2003年,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开支达到350亿美元。[插图]相较之下,用于人道主义和紧急援助的规划资金仅有8亿美元,而用于长期重建的项目资金不到这一数字的十分之一(约6400万美元)

第33章 临界点

  • 塔利班叛乱对北约和美国构成了挑战,正如20世纪80年代“圣战”武装对苏联人构成挑战,以及一个世纪之前英国人面对阿富汗部落的挑战一样。

第34章 增兵阿富汗

  • 贝拉克·奥巴马一再强调,他一旦入主白宫,将从伊拉克撤军,所有部队将会转赴阿富汗执行任务。
  • 既然麦凯恩面对恐怖主义如此强硬,奥巴马自然不能落于人后。他们认为,奥巴马倘若当上总统,美国将结束所有的对外军事行动。
  • 事实证明,他们错了,奥巴马是认真的
  • 奥巴马决定派遣更多军队,这并不完全违背之前的对阿政策。布什执政期间,驻阿美军人数就在不断上升。
  • 对于美军的暴行,美国总统候选人纽特·金里奇立即发表声明,美国应该尽快撤军,因为这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阿富汗文化”。[插图]他的这一声明证实了这样一种假设,即所有这些军队及战争的目的,就是想“从根本上改变阿富汗文化”。

第一部分 阿富汗的建国

第1章 国父

  • 艾哈迈德本人谦恭异常,他婉言表示,自己资历不够,难堪大任。托钵僧却把一顶麦草编成的王冠戴在了艾哈迈德的头上。那一刻,艾哈迈德仿佛焕发了领袖的神采。各部长老都立即拜服于他,他们觉得,这位谦谦后生的身上确有与众不同的英雄气概。 就这样,艾哈迈德得以称王。 对此故事,我们大可提出质疑。长老们臣服于一个小辈,显然不只因为后者的领袖魅力。那个时候的艾哈迈德本就实力雄厚,他有一支忠心耿耿的铁骑可供差遣,还掌握了波斯国王留下的大笔财富。不过,虚构的故事反映了普什图文化有趣的方面,这使艾哈迈德的晋升合法化。即使强如艾哈迈德,他也需要宗教老者的支持、部落领袖的选票。
  • 顾名思义,他和他的族人拥有一位名叫“萨多”(Sado)的男性祖先。萨多有何丰功伟绩,史册上未见记载。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年的他忙着开枝散叶,后世子孙才有生生不息的机会。
  • 正如普什图古谚所说:“我和我的兄弟联手对抗我的堂兄弟,我和我的堂兄弟联手对抗我的陌生人。当没有外人时,我对付我的兄弟。”
  • 普什图瓦里(Pushtoonwali)是普什图人遵守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要求普什图人慷慨待客,甚至在必要时牺牲财富和生产;提倡恩怨必报、血亲复仇,要誓死捍卫家中女性的纯洁;要求普什图人宽恕敌人等。

第2章 艾哈迈德·沙阿的帝国

  • 。诚如阿富汗的一则谚语所言:“院子里的一条好狗,比首都的好国王更有用。”

第3章 隔壁的法兰奇人

  • 莫卧儿帝国驻孟加拉省的总督纳瓦布(Nawab)下令逮捕了一批英国公民,并将他们关进一间小牢房。他们在狱中的容身之地实在逼仄难受,为此,欧洲媒体还发明了一个全新词汇——“加尔各答黑洞”(Black Holes of Calcutta)

第6章 多斯特·穆罕默德的回归

  • 阿富汗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家族企业;与其说是穆罕默德扎伊家族统治着这个国家,不如说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的所有者。

第二部分 一个国家、两个世界

第10章 新的开始

  • 对于喀布尔的年轻人而言,他们的城市堪比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阿拔斯时代的巴格达、美第奇家族治下的佛罗伦萨及爵士时代的巴黎。至于塔尔齐,则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是点燃火焰的那根火柴

第12章 王法还是教法?

  • 新闻界都为索拉娅着迷。他们注意到,“索拉娅”听起来像sourire,法语中是“微笑”的意思。出

第三部分 喀布尔的规则

第14章 风暴之后

  • 自由派知识分子不仅在议会上发声,他们还办私人出版物,在上面自由发表言论。政府不由得警觉起来。要知道政府标榜的“言论自由”,可不意味着出言无忌,而是人们应该自由地、以他们想要的方式赞美王室。可是,在这些出版物中,王室看到了危险政党的前兆和令人担忧的政治野心。

第19章 改弦更张

  • 阿富汗农民并未认识到什么阶级利益,民族出身、部落关系与宗教信仰才是他们认同的起源。他们觉得,自己和地主并非阶级敌人,而是血脉相连的亲戚。即便抛开这层血缘关系不讲,穷人和富人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相互羁绊,几个世纪的家族史、人际交往和情感上的相互义务与纽带让他们联系在一起。有人说,“可汗”(khan)这个词起源于“桌布”(distar-khwan),就是指为别人安排宴会的人。[插图]
  • 情报机构几易其名,最终被称为“卡德”(KhAD)。时至今日,这个恐怖的名字仍让阿富汗人闻之头皮发麻、胆战心惊。

第五部分 乱象依旧

第28章 波恩计划

  • 战争好似一把筛子,无用的品质将被残酷洗刷。战场中的人往往没有同情心,也不会拥有什么骑士精神。唯有毫不顾忌地行使暴力、破坏社会秩序的人,才能在无序的社会中赢得先机。同时,家族的解体、亲人的离散,也让这些人挣脱了文化与道德的束缚。

第30章 源源不断的麻烦

  • 2002—2003年,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开支达到350亿美元。[插图]相较之下,用于人道主义和紧急援助的规划资金仅有8亿美元,而用于长期重建的项目资金不到这一数字的十分之一(约6400万美元)

第33章 临界点

  • 塔利班叛乱对北约和美国构成了挑战,正如20世纪80年代“圣战”武装对苏联人构成挑战,以及一个世纪之前英国人面对阿富汗部落的挑战一样。

第34章 增兵阿富汗

  • 贝拉克·奥巴马一再强调,他一旦入主白宫,将从伊拉克撤军,所有部队将会转赴阿富汗执行任务。
  • 既然麦凯恩面对恐怖主义如此强硬,奥巴马自然不能落于人后。他们认为,奥巴马倘若当上总统,美国将结束所有的对外军事行动。
  • 事实证明,他们错了,奥巴马是认真的
  • 奥巴马决定派遣更多军队,这并不完全违背之前的对阿政策。布什执政期间,驻阿美军人数就在不断上升。

阅读明细

维度指标
累积阅读天数16天
最长连续阅读天数10天
单日阅读最久1时48分 (2021/10/28)
阅读笔记条数19条
日期阅读时长
2021/10/197分
2021/10/2017分
2021/10/2132分
2021/10/226分
2021/10/2359分
2021/10/2437分
2021/10/251时19分
2021/10/2636分
2021/10/2747分
2021/10/281时48分
2024/01/2425分
2024/01/2512分

阅读明细

维度指标
累积阅读天数16天
最长连续阅读天数10天
单日阅读最久1时48分 (2021/10/29)
阅读笔记条数20条
日期阅读时长
2021/10/207分
2021/10/2117分
2021/10/2232分
2021/10/236分
2021/10/2459分
2021/10/2537分
2021/10/261时19分
2021/10/2736分
2021/10/2847分
2021/10/291时48分
2024/01/2525分
2024/01/2612分
See all book notesSee all book notes